8月10日至23日,由嘉兴大学与美国芝北中文中心联合主办的“欧美青少年跨文化探索交流项目”在嘉兴及长三角地区成功举办,这是我校“欧美青少年短期来华夏令营”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,同时入选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“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”(YES项目)。来自欧美的44名青少年与3位领队教师深入体验江南人文底蕴与现代发展活力,以文化互鉴为纽带,架设中外青年理解与友谊的桥梁。
在项目欢送晚宴上,欧美学生向嘉兴大学领队教师、学生助理赠送手绘T恤文化衫,约定以文化为纽带持续对话。来自法国的大学生SIMON FROIDURE动情地说:“14天的时间太短暂了,我希望是1年。”来自美国的中学生BRADLEY ZHANG也表示:“我喜欢在夏令营度过的每一天。”美国大学生CHRISTIAN YU在文化衫上写下心声:“如果我们能留住时间该多好,但这些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时刻。”感动的泪水、拥抱、歌声充满了整个欢送晚宴的现场,所有的营员收获到了青春和成长这份最珍贵的礼物。

开营启程:厚植文化根基,共启探索之旅
8月10日上午,项目开营仪式在嘉兴大学隆重举行。嘉兴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潘巍巍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冯伟芳出席并致辞。

冯伟芳在致辞中表示,这段旅程将会成为营员生命中独特的文化坐标。“在这里你们不仅是观察者,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;不仅是学习者,更是文明互鉴的践行者。愿你们在此收获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终身受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;不仅是手机拍下的每个瞬间照片,更是刻在记忆里的温暖故事。”
触摸历史:解码江南文脉,感悟文明交融
在南湖红船旁,营员们聆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;在子城遗址的千年砖石与月河街区、桐乡乌镇的青石板路间,感受嘉兴“水城共生”的独特气质。在洛东童画村,营员们亲手制作银杏叶工艺品,在传统技艺中体会中国乡村的文化传承。在喜马拉雅小蓬莱剧场,通过定制剧目《小蓬莱寻仙记》“云游”新塍古镇。丝绸博物馆的“丝绸文化研习”活动,则完整展示了从蚕桑养殖到缫丝织锦的产业链,令欧美学生惊叹古老工艺与现代产业的完美融合。

创新互动: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交响
项目注重文化体验的多元性与参与感。在嘉兴文化艺术中心和梅湾街,非遗秸秆画制作和金箔画制作让营员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精巧智慧;王江泾镇莲泗荡荷花观赏,展现了江南农耕文化的诗意美学;麒盛科技的奥运智能床,让营员们惊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。在特别设置的“汉语角”活动中,中外学生以中英双语畅谈校园生活与文化差异,笑声与掌声不断。

跨越山海:共筑中外青年友谊桥梁
项目还安排了丰富的交流互动环节。营员们走进了嘉兴一实中学,深入中学学子家庭,开展友谊篮球赛,品尝地道的江南美食,学习简单中文用语,分享彼此人生经历。校园日和家庭日活动在中外青年学生心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,正是“民相亲”的生动写照。

8月18日的结业仪式上,营员们通过短视频回顾旅程点滴,并演绎了唱歌、舞蹈、乐器等才艺。意大利学生LORENZO BLANDINI动情说道:“我曾以为文化差异是鸿沟,但现在明白它是理解的起点。”
城市脉搏:感知发展中的中国故事

项目以嘉兴为中心,辐射长三角文化地标。8月19至23日,活动行程延伸至杭州与上海,展现中国城市的多元面貌。西湖的潋滟水光与雷峰塔的传奇故事交织成古典意象;上海外滩的百年建筑群与陆家嘴金融区的摩天大楼则形成时空对话。营员们在浙江省博物馆的越王剑、《富春山居图》前驻足,于城隍庙的市井烟火中品味小吃,多维感知中华文明的厚度与温度。
此次项目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深度对话,不仅让欧美青少年读懂中国文化的“形”与“魂”,更以青春视角诠释了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文明相处之道,为中外人文交流注入新活力。